close

  本報記者 姚學文
  通訊員 陳胸懷
  【校訓】公勤仁勇
  【釋義】
  公——公者無私,天下為公。愛祖國、愛人民、愛學校,志存高遠,匡扶公正。
  勤——勤者不匱,勤敏以行。勤修身、勤學問、勤思考,踏實進取,永不懈怠。
  仁——仁者無憂,仁愛為本。孝父母、尊師長、愛同學,博愛眾生,完善自我。
  勇——勇者無懼,勇毅以任。強體魄、健心理、敢擔當,自強不息,勇創一流。
  【故事】中國近代史,是中華民族飽經屈辱的一部歷史。為了救國救民,一批愛國人士尋求民族復興之道。民主革命先驅禹之謨,用心血和生命創辦的湖南師大附中,便是一個見證。
  10月16日,記者去湖南師大附中採訪。走進學校大門,左前方一塊巨大的石刻“成民族復興之大器”格外顯眼。校長謝永紅說:“這塊79屆學生捐贈的石刻,是對學校辦學理念的一個肯定,也是對校訓的一個詮釋。”
  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,中國社會風雨飄搖。禹之謨為了實現他實業救國的理想,1900年東渡日本學習紡織。1902年,禹之謨學成回國,創辦了湖南第一個機械紡織廠。1905年,他受黃興委托籌建同盟會湖南分會,並被推為首任會長。同年在長沙創辦惟一學堂,開始了他革命救國和教育救國的道路。
  在學堂,禹之謨一方面積極推崇新學,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;另一方面,積極宣傳革命理想和強國富民之道。他還利用擔任湖南商會會董和湖南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的身份,不斷組織反對清政府和封建帝制的學生運動。惟一學堂成為革命的策源地,禹之謨因而被清廷視為眼中釘、肉中刺。1906年,禹之謨被殺害。
  禹之謨被害後,同盟會會員黎尚雯、羅介夫等人,不負囑托,繼續辦學。
  1912年學校改為廣益中學。1928年到1936年,任邦柱擔任學校校長。
  任邦柱是任弼時的堂叔,也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。他認為,學校必須要有自己的校訓。經過集思“廣益”,任邦柱提出“公勤仁勇”的校訓,獲得師生們廣泛認同。
  任邦柱提出,作為廣益人,一定要以它的創始人禹之謨為榜樣,將民族復興作為辦學和人生的理想,其中的“公”便是“民族復興大業”。為此,他將“公”列為校訓之首。勤、仁、勇都不可或缺。
  任邦柱經常在學生中宣傳學校創始人禹之謨的革命事跡,並籌資修建了禹之謨紀念碑,還建立了嚴格的校規校紀。由於他嚴格治校,當時的廣益也成為學校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。那時,長沙還流行“要讀書,進廣益”的說法。
  朱鎔基1941年至1943年在這裡學習3年。
  1984年,學校改名湖南師大附中。
  “據史考,目前保存最早的校訓文字,是1938年由曹孟其校長書寫在學校雜誌《廣益旬刊》上的。”謝永紅介紹,“上世紀80年代,學校校訓有過變化。後來,師生們認為以前的校訓,更能代表學校的歷史和精神,便恢復了以前的校訓。”
  【校訓集萃】
  衡陽市一中 努力創造奇跡
  衡南縣一中 忠誠 團結 勤奮 健美
  衡陽縣一中 勤奮踏實 求索創新
  衡東縣一中 勵志勤學 求實奮進
  常寧市一中 博學高明悠久
  耒陽市一中 公勇勤樸
  株洲市一中 勵志篤學 修德成器
  醴陵市一中 明德至善 博通仰高
  茶陵縣一中 求真崇善尚美
  炎陵縣一中 公博勤競
  編後語:本報《校訓故事》專欄報道,自10月25日推出以來,得到了廣泛關註。為加強與讀者的互動,從今天起,本報通過新媒體平臺,開展全省中學校訓徵集。請關註湖南日報微信公眾號,並將校訓和採訪聯繫方式留言給我們。  (原標題:集思“廣益”,恢複原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gsizf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